热点资讯
孟良崮战役,李天霞真的袖手旁观吗?
发布日期:2025-02-05 09:27 点击次数:92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张灵甫坚守孟良崮,李天霞未能及时支援。”
这好像把国军在孟良崮战役的失败归咎于两人。张灵甫坚守阵地,试图制造中心开花之局,李天霞未能及时救援,让张灵甫的希望破灭。但事实比这复杂得多。这种简单说法隐藏了众多细节,可能让人们对某些历史人物有误解。本文将揭开这些迷雾,重新梳理孟良崮战役的全过程,恢复历史真实情况。
张灵甫因多部书籍和媒体描述,几乎成了抗日英雄的象征。
李天霞则因被指责“见死不救”,似乎成了整74师覆灭的主要责任人。
仔细观察这两位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李天霞的战绩并不比张灵甫差,有时甚至更出色。
1938年,担任第三十六军团军团长的俞济时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就将李天霞评定为最杰出的将领,对他的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李天霞的51师在上高会战中立了大功,被授予军委颁发的“陆海空三军1号武功状”。相比之下,张灵甫的58师表现一般。
而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李天霞迅速集结残余部队稳定了局势,和张灵甫的57师一起战斗,两人都赢得了宝鼎勋章。
1945年湘西会战中,李天霞率领的第100军凭借三个师击溃了日军一个联队,创下抗战时期国军辉煌战果。
这充分显示了他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战功。此外,李天霞在军队管理上也表现出色,1946年国军冬装发放抽查时,只有他指挥的整83师报告与实物完全一致,彰显了他治军严格、尽职尽责。
战后李天霞的官运不错。
1947年2月,王耀武向蒋介石建议,让李天霞担任整编军军长,负责指挥包括整74师在内的多支部队。
李天霞为何在孟良崮战役中对张灵甫不利?其实,过去他因过度保护整74师还被处分过。
在界牌撤退时,他谨慎地让张灵甫撤退,结果错过了战机,导致张灵甫不满和蒋介石的责罚。
这表明李天霞对整74师并无敌意,反而很看重它。
那么,在孟良崮战役里,李天霞是否全力救援张灵甫?
需注意的是,整83师在多场战斗后,人员损失极大。名义上有三个旅七个团的整83师,实际上能用于孟良崮战场的只有五个团,其中两个团还被华野六纵阻挡,没能及时赶到增援。
能提供支援的仅是19旅的56团和44旅的132团,但它们实力不强。
56团是粟裕“苏中七战七捷”中首个捕获的敌军,而132团所在的44旅刚重组,士气不高。
李天霞带56团去支援,却碰上华野八纵一个师的强力抵抗,两天都没能取得进展。
危急时刻,李天霞才把132团加入战斗,但已经太迟了。尽管如此,整83师还是成了国军中最早到达孟良崮的部队。
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中确实有责任,主要是因为他照搬了汤恩伯的错误安排,只派了战斗力最弱的19旅57团来保护74师右侧。
这个团实力不强,其中两个营已被消灭,剩下的一个营是由苏北伪军投降后组建的。
李天霞若增派更多部队至垛庄,战况可能改观。
相较之下,同属增援部队的25师师长黄百韬的行为颇有争议。
黄百韬最初仅派遣战斗力较弱的148旅支援,直至关键时刻才用上主力,发现解放军增援后还暂停了攻势。
74师之败非因李天霞未施援手,实因连串错误决策与指挥。
5月10日,国军擅自变动既定战术,转而分兵攻打坦埠,这给了华东野战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这个计划开始是因为张灵甫自己的野心。
他想独自得到攻打坦埠的荣誉,所以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一个师团能在三天内攻下坦埠。
一项大胆的计划得到了顾祝同的赞同,后来蒋介石也同意了。
但后来整74师被围,顾祝同下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等待援军,结果整74师全军覆没。
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日记里严厉批评顾祝同“无知胡为,所有决策都错了”,这显示出他对顾祝同的指挥错误非常不满。
张灵甫选择坚守孟良崮的原因众说纷纭。
据战史资料,5月14日,张灵甫察觉到被解放军包围,本想撤退,但汤恩伯下令他必须坚守孟良崮和垛庄地区。
15日垛庄沦陷,汤恩伯命张灵甫坚守孟良崮并夺回万泉山。
但中午张灵甫弃平原,全队上孟良崮山。
这一举动是不是张灵甫自己决定,还是按照上级指示做的,现在还有不同看法。
74师副参谋长李玉良被抓后说,他们撤到孟良崮并随后坚守待命,这都是兵团以上级别的命令。
蒋介石战后明确表示,孟良崮战役败因主要在顾祝同指挥上出错。
许多迹象显示,张灵甫坚守孟良崮的决定可能因顾祝同的压力所致。
孟良崮战役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决策和指挥上的多处错误。
顾祝同行动过于急躁,张灵甫过于自信,汤恩伯则缺乏决断,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战役的不幸结局。
李天霞在这场历史悲剧中成了替罪羊,一直承受着不实的指控。
我们应当努力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防止用简单标签和段子式的说法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